沈尹默,原名沈君默,字中,号秋明、瓠瓜。尹默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学者、诗人、 书法家。早年二度游学日本的沈老,归国后先后执教于北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同办《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的得力战士。25年,在“女师大风潮”中,沈老与鲁迅、钱玄同等人联名发表宣言,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后由蔡元培、李石曾推荐,出任河北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等 职。32年,因不满政府遏制学生运动、开除学生,毅然辞职,南下上海,任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主任。抗战开始,应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之邀,去重庆任监察院 委员,曾弹劾孔祥熙未遂,不满政府之腐败,胜利后即辞职,卜居上海,以鬻字为生,自甘清贫,足见沈先生高风亮节。沈尹默先生是陈毅先生进城 后第一位拜访的民主人士,是第一届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是周总理任命的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历届上海市人委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49年后,他先后 参加了市政协、市博物馆、市文管会、中国画院、市文联、市文史馆的工作,亲自创建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书法组织——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为祖国文化 事业的繁荣,尤其对中国书法艺术和理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毛主席曾接见过他,对他的工作和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中南海收藏书画集》的第一页乃是 沈老写给主席的书法。总理家中和办公室都曾挂过沈老的字。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右任)”之称。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谓沈老之书 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已故全国文物鉴定小组组长谢稚柳教授,认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已故台北师大 教授,国文研究所所长林尹先生赞沈老书法“米元章以下”。台湾大学教授傅申先生在《民初帖学书家沈尹默》一文中,有“楷书中我认为适合他书写的,还是细笔 的楮楷,真是清隽秀朗,风度翩翩,在赵孟兆页后,难得一睹。”已故浙江美院陆维钊教授评沈老书法时,云:“沈书之境界、趣味、笔法,写到宋代,一般人只能 上追清代,写到明代,已为数不多。”沈先生的书法理论著作,则多发表于49年以后,52年的《谈书法》,55年的《书法漫谈》,57年的 《书法论》和《文学改革与书法兴废问题》,58年的《学书丛话》,60年的《答人问书法》,61年的和《青年朋友们谈书法》和《和青年朋友们再谈书 法》,62年的《谈中国书法》和《怎样练好使用毛笔字》,63年的《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上》,64年的《书法艺术的时代精神》和《二王法书管 窥》,65年的《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中》,78年的《书法论丛》,81年的《沈尹默论书丛稿》。沈老书法作品广泛流传于海内外,深得人民的喜 爱。特别是81年出版的《沈尹默书法集》,比较全面地收集了他二十岁以后的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反映了他书法嬗变的全过程。99年的《沈尹默手稿墨迹》则为 他的草稿书扎精品四十余件,以行草为主。近年来故居在海峡二岸收集到沈老书墓志铭八种,从21年到60年,横跨四十年,可以看到沈老楷书从北碑、唐晋风味 演变到自成独特风格的过程。乃为研究沈氏碑帖及学书者临摹之范本。其中一种为沈老在1921年为蒋(中正先生)母王太夫人书墓志(现陈列于台北中正纪念 堂)。孙中山先生为蒋母写祭文并书“蒋母之墓”四个大字。此帖碑即将付印。尹默先生一生追求学术与进步,不愧为一代诗人,书坛泰斗,将与史永存。沈尹默生平年表1883年 一岁六月十一日,先生生于陕西省兴安属之汉阴厅。姓沈,名君默,后更名尹默。尝署名沈中、长名思渊次。斋名秋明、匏瓜,人以斋为号焉。原籍浙江省吴兴县竹墩村人。沈姓为吴兴望族。1887年 五岁入家塾读书,启蒙李老师为年逾七十的不第秀才,爱好诗歌,常以千家诗中名句吟诵。1894年 十二岁始习书法,从欧阳询《醴泉铭》、《皇甫诞碑》入手。先生对叶蔗田所刻《耕霞馆帖》最为欣赏,此贴所收,自钟王以至唐宋元明清诸名家,皆略有选取,足资取法。于是写字的兴趣也就浓厚起来。1896年 十四岁诗 歌薰育了先生。是年,先生因背不过书,急至生病,在家疗养,于是连读《红楼梦》数遍,于李、杜、韩、白等唐人亦多所诵读。尤喜读香山之作,这就引起了对诗 歌的兴趣。父亲官定远,而官廨后园,依城为墙,内有池亭花木,登高远望,则山野在目,河流湍急有声,境至静寂。每当课馀,即往游憩。春秋佳日,别无朋好可 与往还,先生时邀兄弟姊妹同作韵语,篇成呈请父亲为评甲乙。1897年 十五岁先生从父命书写三十柄带骨扇,又从父命把祖父在正教上所书赏桂花长篇古诗,以鱼油纸钩下来。1902年 二十岁 居西安。先生与蔡师愚相识,师愚大事宣传包世学说。又遇父执仇涞之先生,爱其字流利,心摹手追。当时先生应人请索,即用这种字体。1903年 二十一岁先生之父逝世。遂举家离山城,返居长安。1905年 二十三岁赴日本留学。先生与其三弟兼士,自费往日本求学。抵日本时,同乡许炳方(缄夫)来迎。先生不仅擅长书法,亦以诗词著名。少作诗词之存,以是年为最早(见一九二九年北京书局出版《秋明集》上下二册),兹录诗二、词一,以见一斑:“鸿鹄元无燕雀媒,乾坤俯仰一倾杯。箧中尚有能鸣剑,未是风尘大可哀。” (其一)海上烟云未平,春风不放十分晴。会须一洗筝琶耳,来听江潮湃声。” (其二)──《即时偶占》“秋雨后,幽绝海棠时。一水盈盈帘未卷,相逢嗔喜费人思,密意不曾知。兰烬落,香射散霏微。道是晓风吹梦断,分明月色映罗帏,此境太凄迷。”──《望江南》1906年 二十四岁因家庭经济关系,无力供应先生继续求学,游日一年即返国。随回陕西居住。是年作诗,存稿二十首,词四首,见《秋明集》上下二册。1907年 二十五岁移居吴兴、杭州。曾在杭州高等学校代课。先生陪母回吴兴。偶有所作,为同乡俞环澄所见,遂介绍於周汝藻,因被延聘杭州任教。一 日,先生遇见陈独秀(仲甫),陈一见面即谓:“昨天在刘三处曾见你写一诗,诗很好,但字则其俗在骨。”先生听后,颇觉刺耳,继而细想,实有其道理在。随取 安吴包世臣《艺舟双辑》论书部份,细加研读,照此实践。从指实掌虚、掌竖腕平执笔着手,每日取一刀尺八纸,有大狼毫蘸淡墨临写汉碑,一纸一字,乾后再和是 时交往者有:刘三、陈独秀、柳亚子、章士钊、张宗祥等人。是年作诗存稿五首,词三首,见《秋明集》。其中《风入松》一首,极为朱孝臧《疆村》所赞赏。1908年 26岁在杭州两级师范学校任教。与苏曼殊《子毂》相识。曼殊赠画属题漫写二韵是年作诗存稿十二首,词十四首,见《秋明集》。1909年 27岁在杭州第一中学任教。校长马裕藻《幼渔》。与先生三弟兼士,均为章太炎先生弟子。因兼士关系,认识周树人(即鲁迅)。又在周梦坡处与陈叔通(敬第)相识。苏曼殊善画,先生以诗题之。是年作诗存稿六首,见《秋明集》。1910年 28岁12月,东坡生日,周梦坡燕集灵峰补梅庵,先生与戴子开(启文),褚伯约(成博),褚稚昭(成昌),沈衡山(钧儒)等十四人皆至。是年作诗存稿二十六首,词一首,见《秋明集》。1911年 29岁先生能悬腕作字,笔画也能平正。先生为灵峰补梅庵定记,词精意雅,现能见到的早期文章,此为鳘篇,有墨迹影印行世。是年作诗存稿七首,见《秋明集》。1912年 30岁春节,杭州工业学校长许炳坤访见先生。并向北京大学代理校长何鹬时, 预科学长胡仁源推荐先生到北大任教。是年作诗,存《破晓》一首,见《秋明集》。1913年 31岁到 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寓南小街什方院三十六号,书斋悬颜平原《家庙碑》旧拓全幅。课馀继续临池,一意临写北碑,从龙门二十品入手,而爨宝子,爨龙颜,郑文 公,刁遵,崔敬邕等,尤爱张猛龙,着意于画平竖直, 取大代华岳庙碑,刻意监摹,每作一横,辄屏气为之,横成始敢畅意呼吸。持续不断,达三,四年之久。先生又把杜甫,李义山,杜牧等诸家诗集认真从事研究。先生到北大不久,太炎先生弟子也络续到校任教,有朱希祖,马裕藻,沈兼士,钱玄士及黄侃等,彼此时相畅聚。交游者还有在教育部任事的周树人,许寿裳,钱稻 孙,戴螺聆,及陈师曾,杨莘耜,张稼庭,芷青,王维忱等人。是年作诗存稿一首,见《秋明集》。1915年 33岁2月14日,先生诣章太炎先生寓所,先后至章寓者有钱玄同,朱希祖,马裕藻,许寿裳,马叙伦,周树人等人。1916年 34岁先生在北京医科专门学校课。医专校长汤尔和,与蔡元培为知交。先生得元魏新出土碑刻元显俊,元彦诸志,暇即临习。到北京后,除写信外,不用行书应酬,多以正书为之。1917年 35岁1月,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欲革新北大,先生积极参与。蔡元培到任之前访见先生,目的在于相识。先生随即回访蔡氏,并作长谈,提出三点改革建议:一,北大经费要有保障;二,组织评议会,教授治校;三,规定隔一定年限派教员和学生到外国留学。蔡深以为然,完全采纳。蔡任校长不久,先生在琉璃厂遇陈独秀,时陈在上海办《新青年》杂志,又与亚东图书馆汪原放合编一辞典,为募款而至北京。先生即以此事告蔡元培,并向蔡氏推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文学院院长)。陈 独秀受聘为北大文科学长后,并将《新青年》带到北京,先生与鲁迅,胡适等人共同响应,鼓吹新文学运动,李大钊等人也在《新青年》撰文介绍新思想,于是大学 成为新文化的发源地。先生在《新青年》上倡导白话诗文,并第一个定白话诗,推动新诗创作。同时认真研习古典诗词,遍究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陆游,杨万 里,及南唐后主,冯,欧,二晏等词。1918年 36岁1918至1919年,《新青年》成立编委会,由六教授分期轮流担任编辑。先生与陈独秀,李大钊,钱玄同等人为编辑。5月2日苏曼殊卒于上海。刘三来告,先生为诗悼之。是年先生在新青年发表新诗《月夜》,《鸽子》,《人力车夫》,《宰羊》,《落叶》,《大雪》,《除夕》,《雪》,《月》,《公园里二月蓝》,《耕牛》,《三弦》,《刘三来言子谷死矣》。1914年至是年所人词,存稿四首,见《秋明集》。1919年 37岁先生积极投身“五四“运动,许多学生活动,曾得到先生支持。并时为北大的事,请蔡元培大力帮助。5月9日,蔡元培校长突然离京他往,北大评议会议决请先生与马裕藻,徐森玉,锹膺设法与蔡元培联系。先生通过汤尔和找到蔡氏,经过挽留,蔡氏答允回北大继续主持校务。夏间,陈独秀与高一涵在中山公园散发传单,被捕三个月至年底。陈独秀辞去北大文科学长。先生在《新青年》发表的白话诗,《生机》,《赤裸裸》,《小妹》。是年作词存稿四首,见《秋明集》。1920年 38岁先生在新青年发表白话诗《白杨树》,《秋》。不久陈独秀回上海,《新青年》亦迁回上海。至此,先生与《新青年》关系告一段落。先生新诗其中《三弦》诗在意境刘半家所藏星云堂影印《初期白话诗稿》,先生的诗选入九首,为此书入选入选最多的一位。北大章程规定,教授任满七年,可以出国进修一年,先生在评议会上提出出国进修,评议会即予通过。1921年 39岁去日本西京大学进修,与郭沫若相识。十月辑《曼殊上人诗稿》,由亚东图书馆写本印行。1922年 40岁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24年 42岁女子师范大学校长许寿裳被迫辞职,荫杨榆继任。杨氏反对新文化,将学生自治会干事六人揭示开除,遂有拒杨风潮之爆发。先生积极支持学生之正义行动。1925年 43岁5月26日先生与马裕藻,周树人,李泰叶,钱玄同,沈兼土,周作人等教员联名在《京报》发表《关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公开支持女师大学生的正义斗争。女师大临时在西城宫门口南小街宗帽胡同十四号举行开学典礼,先生义务授课。1926年 44岁刘半农校点唐韩握《香奁集》,先生为之序,论述韩冬郎诗的造诣,风格及得失,由北新书店出版。先生序文缩小手迹印行。是年,许广平即将毕业于女师大,曾于8月13日与陆晶清,吕云章宴请先生及周树人,沈士远,许寿裳等教授。1927年 45岁先生手书《秋明小词》稿本二卷,请朱孝臧圈阅,朱疆村为写评语。1929年 47岁任河北省教育厅厅长。所作诗词,辑为《秋明集》,上下二册,由北京书局出版。1930年 48岁赠保权君东涧写校本义山诗集后记。先 生开始致力行草,从米南宫而智永,虞世南,褚遂良,再上溯二王。以褚遂良能推陈出新,树立唐代新规范,曾遍临其传世诸碑。既购得米《草书七帖》,王献之 《中秋帖》,王洵《伯远帖》,及王羲之《丧乱》,《孔侍中》等帖照片;又在故宫博览历代名迹,眼界顿开,心悟神通,由是书法大进。是年作《春蚕词》一卷。1931年 49岁辞去河北省教育厅厅长职务,返回北京大学任教。1932年 50岁任北平大学校长。旋因反动政府开除学生事,先生愤然辞去校长职务,当局未披露,先生即行离校。年底卜居上海环龙路,任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主任,兼孔德图书馆馆长。1933年 51岁先生工作之余,不断研习书法,数月成二,三百幅,选出一百幅,正草隶篆四体皆备,举办第一次个人书法展览。后中法交流出版委员会迁到大西路美丽园。1937年 55岁郭沫若从日本秘密潜回上海,与先生往来甚密。先生以所著《秋明集》二册奉赠。吴湖帆,陈定山为先生所书卷子题句,先生写绝四首报之,题为《湖帆蝶野各为拙书卷子题句,辄以小诗报之》,这是先生最初的论书法诗。1938年 56岁汪 亚尘招宴,先生与徐悲鸿皆至。饭后,悲鸿画竹赠先生。先生题《蒋谷孙所藏怀仁圣教序》,及《与谷孙论帖书》。先生从1933年到是年,以用功褚书为主,分 析了褚公晚年所书《雁塔圣教序》与《礼器碑》之血脉关系;也认汪了《枯树赋》乃米书所从出。在学褚书同时,也选临陆柬之,李邕,徐浩,贺知章,孙过庭,张 从申等唐人书,及五代杨凝式的《韭花帖》,《步虚词》,宋李建中《土母帖》,薛绍彭《杂书帖》,元之赵,鲜于等墨迹。尤对唐太宗《温泉铭》用力较深。因上 述诸家皆属二王系,二五墨迹,世无传者,不得不在此等处讨消息。先生书法崇尚二王,平生所学俱在此处。1939年 57岁吴 梅卒,先生以诗挽之。钱玄同卒于北京,先生亦有诗挽之。下半年,日冠侵沪,先生西去重庆,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及孔德图书馆亦抗战而结束。由1932年 至1939年,先生担任八年主任及馆长。是时出版书籍不少,介绍了大量法国名著及中国作品,郭沫若,李亚农等著作在此出版。郭沫若的《石鼓文研究》,就在 1939年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出版。先生亲为此书撰写序言。7月18先生在重庆赋玉楼春词寄褚保权。是年作论书诗《题群玉堂米帖》,《与豫卿夜话因赠》,《柬植之》等篇。1940年 58岁居成都,重庆。重庆住在上清寺考试院陶园之鉴斋,先生有六言诗咏鉴斋。先生应于右任邀请,任监察委员。11月,在成都为张傅泉得张廉卿手写文稿题跋,先生因见卷中有书诀,极注意于无名指之格,张君书字主转指,其用非前贤之意,故以跋阐明执笔用旨。汪旭初卧病,先生邀至自己家中予以照顾。题沈祖叶《涉江词》乙稿。是时与先生交往之词人,有乔大壮,陈世宜,汪东,叶元龙,章士钊,曾履川,潘伯鹰等。是年作论书法诗《观履川家二音子作大字因赠》,《劝履川学书》,《学 书一首叠竟字韵》。1914年 59岁先生所作诗,为同时诗人所称道,以秀逸闻名诗坛,尝谓无字不可入诗。是年,先先生得谢稚柳自敦煌千佛洞来书,言壁间书画之胜,先生因取其语赋寄稚柳并简张大千,诗云:“左对莫高窟,右倚三危山。万林叶黄落,老鹤高飞翻。象外意无尽,古洞精灵蟠。面壁复面壁,不闻祖师禅。既启三唐室,更闯六朝关。张谢各运思,顾阎纷笔端。一纸倘寄我,定识非人间。言此心已驰,留滞何时还。“1942年 60岁先生在重庆曾家岩借地营屋以卜居,室名为“石田小筑“。先生卧病住院,作《病室中吟》,有“竖起脊梁绝倾倚,放宽腹笥箸空虚“句以自况,亦先生一生写照也。先生将1940年8月11日至年2月10日间所作词所作词成一卷,名为《念远词》。也写了一些曲子,未结集。是时,先生钻研四声长调,于柳永,秦观,苏轼,辛稼轩诸家词亦时喜唱诵。观谢稚柳画展,作诗相赠。1943年 61岁先 生撰《执笔五字法》,分清了五字执笔法与四字拔镫法的混淆,当时他对书法的体会与认识,已可于此文中见之。这是先生第一篇论书著作。同时,先生到张大千的 大风堂观赏唐太宗等诸人墨迹,观后有诗。山城生涯清苦,山河破碎,骨肉分离,切盼国土早日统一,寄情吟咏。先生题《石田小筑》五首,诗云:“ 兵火弥天地,栖迟敢择音。一廛犹可受,百虑自相侵。船笛临江近,街锣入市深。畏人成小筑,杜老亦何心。“ “未必逢王翰,衡门美可称。堆盘老蚕豆,覆地母猪藤。瓦砾从人拾,琴书与债增。高篱南竹插,来往莫相憎。“ “美酒斟时尽,良朋望里来。乍张新画障,还忆旧楼台。万里吴船击,千年蜀道开。秋莺犹解语,留客小低徊。“ “薄瓦宁禁雨,新泥亦未乾。蛛丝连户起,鼠迹近床看。俯仰今犹昔,依违易亦难。出门江水阔,秋至足风湍。“ “信有江山美,莺花过几春。漫营新住宅,犹是未归人。檐蝠出将幕,砌虫吟向晨。物情只如此,离乱转相亲。“又《读旭初忆海裳诗感而成咏》第三首云:“日日言归未得归,梦中路是觉来非。山河百战添新垒,新桂三年长旧围。携洒放翁游兴在,看花杜老赏心违。古今闲事知多少,一卷长吟自掩扉。“先 生居重庆后,时时把米芾《七贴》,对帖中“惜无索靖真迹,观其下笔外“一语,有所领悟。这个“下“字,就是从来所说的用笔之法。不懂“下“笔,笔锋就不能 中,牵丝亦不对头,笔势往来就不合。明白此中道理,才着手随意监写历代名家法书,就容易上手。蜊八柱本兰亭三种,但嫌拘束,未能尽其宽博之趣,遂补临《张 黑女志》,以救此病。又得见褚书大字《阴符经》真迹印本,其与《伊阙佛龛碑》同一时期,仔细对勘,伊阙用笔始能显露。注用柳公权跋《送梨帖》对勘李成碑, 便可得其用。1944年 62岁《世界美术大辞典》主笔荷兰高罗佩,称先生为民间第一大书家,并撰对联一副求教于先生。是年,先生为许寿裳书鲁迅诗。1945年 63岁先生关于词的问题,给 马一浮写信,发表见解,并酬词四首;又资助马一浮《复性书院丛书》。将1942年至是年所作词集成一卷,名曰《松壑词》。年底得沈迈士诗,次韵写怀,有“两脚终当踏九州“之句,以盼东归。作论书诗《题伯鹰书评五绝句》。题跋有《题张镜轩所改熹平石经春秋残石拓本》,《题庞镜塘藏汉刘熊碑》,《跋枯树赋》。1946年 64岁3月14日荷兰一等秘书高罗佩书宋马子才燕喜亭诗草体再次求教于先生,其夫人水世芳在后面小楷释文。抗日胜利,先生东归,辞去星空委员。住上海虹口区海伦路。10月以后所作诗为《归来集》。三年间,先生以鬻书自给。作《跋王石谷仿巨然山水》。1947年 65岁弟 兼士卒。先生写哭弟诗七律二首。乔大壮自沉苏州平门梅村桥。先生以诗写悲思。诗云: “君年末六十,霜鬓雪髯髭行义清门后,文章太学师,词宗戏呼我,名士欲推谁。来往闲丛踪,难忘蜀道时。“醒久少狂语,愁深多妙文。伤心唯白须,失意岂红 裙。化鹤终何慕,骑鲸忽此闻,梅村桥下水,名重定因君。“先生与沈迈士合作,在南京路大观楼举办书画展览,颇得观众好评。先生游杭州,苏州,皆有诗作。在 鬻书中,又蜊写不少法帖,尤致力怀素小草千文真迹,师其使毫行墨之精微,以明腕运之妙理。先生题跋有《跋褚登善阴符经真迹大字本》,《山谷草书太白忆是游 诗卷跋》,《跋塘雅集右军兴福寺碑》,《跋北魏崔敬邕志》。《题方节庵所藏写经三种残卷》。1948年 66岁夏敬观序先生 《秋明长短句》有云:“先生小令造诣至深,能写前人未尽之意,兼采南北宋之长。慢词虽涩亦出之自然,不觉艰苦。““先生论诗论词,皆主张放笔为之,纯任真 气,不规规于字句绳墨间。“盛表赞佩。先生题跋有《杞湖阚东白草书寺书帖册子》,《再跋褚在字阴符经》,《跋南昌夏善昌州所得率更九成宫醴泉铭》。1949年 67岁上海解放不久,李亚农陪同陈毅市长访问先生。陈毅在上海访问知识分子,先生为第一人。陈毅即聘请先生为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员。嗣后,中央人民政府聘请先生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先生历届被选为市人民代表及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历届讪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是年题跋有:《题李石曾所藏六代文献真迹》。《跋明汪西岸至庵两先生书卷尾》,《跋唐光晋所藏郑文公下碑》。1950年 68岁参加市第一次文代会。撰写《回忆五四》,是年何君携先生与陈独秀往返书诗稿见示,先生为之题记。1951年 69岁先生撰《谈书法》一文,又《跋翁松禅临平原李玄靖碑》。先生将重庆及解放前所作诗词,选写一通,为《秋明室杂诗》及《秋明长短句》。1952年 70岁先 生作自寿诗一首云:“多谢亲友问起居,时寒时暖费乘除。去年种竹延新意,今日开樽饯故吾。愧向琴书委怀抱,欠从眠食用工夫《用大珠慧海法师答有源律师问语 意》。知非未觉当前晚,七十从头读异书。“是年《秋明室杂诗》及《秋明长短句》写本印行。先生题跋有《题徐平羽所藏明人手札》及《跋徐平羽藏郑板桥自叙册 子》。1953年 71岁题文怀沙离骚今译《减字木兰花》一首。1954年72岁先生再题沈祖叶《涉江词》诗五绝句。1955年 73岁《书法漫谈》在5月8日至30日于《新民晚报》上连载。又在《光明日报》发表《怎样为拼音化准备条件》。1956年 74岁把晤苏联诗人艾德林教授,并以《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写印本奉赠。上海中国画院筹建,先生参与其事。中国画院成立,先生被聘为画师。9月13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会员的还有冯文炳,朱光潜,沈从文,陈梦家,章迁谦,许钦文等三十一人。10月,先生参加李后主词论。年底参加北京时人地展览,报上首名为先生。先生画笮贺国庆,并赋诗一首, 发表在《文汇报》上。在《文汇报》上,又发表关于文学遗产的继承问题》,及《关于“锦上添花“的意义》两文。新作《鲁迅生活中的一节》,刊《文艺月报》,题跋有《为叔藏通君笔拓跋》。1957年 75岁《学术月刊》创刊,先生为编辑委员。在《学术月刊》上,先生发表《书法论》一文,系统地论述笔法,笔势和笔意。其阐述的透辟,远胜古人论书之作。1958年 76岁观四川省革命残废军人教养院课馀演出队表演赋诗四首为赠。《学书丛话》刊载在《文汇报》上。同时又撰写了《王羲之和王献之》,及《谈谈魏晋以来的主要几个书家》,《书法的今天和明天》。上海图书馆举办“古典文学讲座“。先生应邀演讲《陶渊明及陶诗》。1959年 77岁先生为僵政协委员。在会议期间,毛主席鼓励了先生,谓《工作得好。“先生即回答说:“我贡献很少。“4月29日政协闭幕,周恩来主席设茶会款待老年委员,精诚相接,一室融然。先生赋诗一首呈座上诸公。上海解放十周年,先生作《哨遍》一首为纪念。又作《回忆上海解放时情事三绝句》。国庆吉年,先生作诗一百一十五首向中央献礼。1960年 78岁先生被国务院聘请为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同时被聘请为副馆长的还有陈寅恪,谢无量,徐森玉等。国庆节,先生发表《给海外侨胞公开信》,宣传国内突飞猛进的建设,民生康泰,科技进步,与团结协作精神。1961年 79岁题南湖烟雨楼二绝句。4 月8日,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先生出席了大会。在会上,先生作了《为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讲几句话》为题的发言,并被选为该会的主任委 员。会后举行书法展览,先生展出所书正,行,隶等作品,并集穴人诗句赋诗一首以幻一时之劢,诗云:“家家图画有屏风,每岁烟花一万重。更拂鸟丝写新句,忽 惊云海戏群鸿。“《答人问书法》发表在《文汇报》上。《和青年朋友们谈书法》,《和青年朋友们再谈谈书法》均刊载在《青年报》上。1月1日,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也谈毛主席书赠日本的鲁迅诗》。全面正确地解释了鲁迅诗内涵,帮助读者对此诗的认识。同月,先生观看了京昆实验剧团建团演出,俞振飞,言慧珠培养了新一代京昆演员,欣喜之馀,赋诗为祝。1962年 80岁参加第二次上海市文联,先生被选入主席团成员,在文代会上先生被选为市文联副主席。6 月,先生八十生辰,全家出游太湖,先生作“定风波“词为纪念。词云:“轧轧械轮放艇行,晴风拂水浪微生,欲访陶朱寻故事,谁是?蠡湖今日十分平。远近峰峦 迎送惯;湖畔,烟波万顷记初程。八十年光人未老,一笑,携家来此看云横。“其后,沈迈士画《太湖泛舟图》为先生寿。《谈中国书法》发表在《光明日报》上。先生还为青海年写习字帖《甲种本大楷习字帖》,《小楷字帖----毛主席诗词二十一首》,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12月,先生出席西泠印社召开的六十周年社员大会,并即席赋《水龙吟》一首以志盛况,并留印以为纪念。年底,市文化局为先生举办了书法展览,中国新闻社为此作报导云:“为中国著名的书法家沈尹默先生八十寿辰举办的“沈尹默先生书法展览“,最近在上海揭幕以来,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在展出的一百二十件作品中,有沈尹默先生用篆,隶,行,草和楷书各种字体书写的诗词,对联,匾幅和扇面题诗等。沈尹默十四岁开始习字, 六十多年来,融会贯通前代各名家书法,在书法上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沈 尹默先生晚年欣逢盛世,老而弥笃,上前他担任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委员。他不因年老和满足已得的成就,现在仍然继续努力习字,精益求精,同时致力于推广 和提高书法艺术。去年他出版了供青,少年习字用的大,小楷习字帖,目前他正在撰写《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巨著,完成了一部份,已由《光明日报》刊 登。“周总理在上海看了先生的书法展览,并请先生作书,先生欣然写了二张《沁园春•雪》,请总理选择,总理两幅全收下。1963年 81岁汪东卒于苏州,先生以诗挽之。先生被选为第三届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和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三届全国委员。先生撰《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一》,由教育出版社照写本影印出版。又为《马叙伦墨迹选集》写序。并撰写《六十馀年来学书过程简述》,《给文物出版社同志一封信》。杜甫诞辰1250周年纪念,先生作五律一首,刊在《光明日报》。毛泽东主席七十大寿,先生填词为祝。年底,赴京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在会议期间,撰写了《书法艺术的时代精神》,刊于《北京晚报》。次日,《人民日报》转载。在京时,陈毅副总理约先生及马一浮,熊十力两老,与夏承焘,傅抱石先生等小叙,席间纵谈庄谐,所获良多。次年,先生填《一枝花》词寄赠陈毅副总理。1964年 82岁9月14日,日本丰道春海书法展览在沪揭幕,先生与郭绍虞,丰子恺,王个等出席开幕式。9月26日,在上海市五届一次人代会上,先生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2月,先生赴京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谢无量卒于北京,先生赋诗挽之。1965年 83岁《二王法书管窥》由教育出版社照写本印行。先生书法在湖州展出。是年,《兰亭叙》真伪问题曾引起争论,先生作了多首有关兰亭的诗,与赵朴初互有唱和。撰写《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二》,发表于香港《大公报》,《艺林》周刊。1966年 84岁1月,为《文史资料》撰写《我和北大》。2 月,春节后数天,先生因肠阻塞入华东医院进行开刀治疗,割去肠约十寸,手术良好。2月20日,先生在病室中口占《西江月》一首,词云:“八十四年虚度,分 应了此馀生。百年丑树又逢春,着朵花儿俏甚。从此伐毛洗髓,誓将旧染除清,肩挑手做学犹能,一切为了革命。“出院后至杭州疗养,客大华饭店。夏承焘寄词 《减字木兰花》一首,先生随写《减字木兰花》二首答之。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先生返回上海,身体恢复如旧,刀痕已长得看不出了。运动开展不久,先生即遭到林彪,“四人帮“的冲击,所有作品被抄,化为灰烬,还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帽子,在精神上,肉体上俱遭受折磨。1967年 85岁马一浮卒于西湖先生含泪吟诗纪念一代儒宗。1971年 89岁春,周恩来总理在全国出版工作会议上,询问先生近况,但“四人帮“对总理指示拒不向先生传达。相反,对先生进行疯狂迫害。6月1日,先生带着满怀抑郁的心情在上海与世长辞。6月4日在上海西宝兴路火葬场中厅家属向遗体告别。1978年 忌后7年经中共上海市委批准,为先生平反昭雪,开追悼会。追悼会在12月29日 于上海龙华革命公墓大厅举行,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杨恺主持,市革命委员会秘书长致悼词,参加者约五百人,各地致电致函惧者为数甚众。